產(chǎn)地分布:
國內(nèi)分布:產(chǎn)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。
國外分布:印度、中南半島、印度尼西亞、新幾內(nèi)亞島有分布。北美引種。模式標本采自印度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多年生,叢生草本。稈高2—3米,直立粗壯,具白色髓部,不分枝。葉鞘無毛;葉舌長1—2毫米,質(zhì)硬,截平;葉片披針形,長20—50厘米,寬3—8厘米,具橫脈.頂端漸尖,基部心形,具柄。圓錐花序大型,柔軟,長達50厘米,分枝多,斜向上升,下部裸露,基部主枝長達30厘米;小穗長1.5—1.8毫米,小穗柄長約2毫米,具關節(jié);穎片無脈,長為小穗的1/4;第一花僅具外稃,約等長于小穗;第二外稃卵形,厚紙質(zhì),背部圓,具3脈,頂端具小尖頭;邊緣被柔毛;內(nèi)稃膜質(zhì),較短小;花藥長約1毫米,褐色。穎果長圓形,長約0.5毫米。一年有兩次花果期,春夏或秋季。染色體2n=24(Larsen1963,Tateoka1963)。
生長習性:
生于山坡、山谷或樹林下和灌叢中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